学校新闻
首页 > 学校新闻 > 正文
首页 > 学校新闻 > 正文

与李白共赴江夏的千年月夜|校地合作双向赋能,产教融合点亮文旅

2025-10-29

(通讯员 乐毅)2025 年10月26日晚,武汉市江夏区李白文化园内,乐声与吟诵声交织回荡,沉浸式诗乐剧场《江夏听李白・诗乐歌山河》在此盛大开演。当暮色漫染山河,观众循着李白的诗行,在江夏的秋夜里,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盛唐文化漫游。

暮色中的李白文化园,早已不再是普通的游园之地。第一幕《少年行・蜀中问道》拉开帷幕,《峨眉山月歌》的旋律刚起,演员们便在山水景致间起舞吟唱。中国鼓的铿锵节奏,恰似少年李白的凌云意气,在园区的亭台楼阁间久久震荡;转至《静夜思・月光篇》表演区,月光般的清辉缓缓洒落,演员们轻吟 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,观众仿佛与这位盛唐旅人并肩立于江畔,共赏那轮亘古不变的明月。

从 “蜀地山川” 到 “长安楼阁”,从 “江湖扁舟” 到 “江夏月夜”,演出将李白文化园的实景与舞台艺术无缝融合。当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的旋律响起时,眼前仿佛真的浮现出 “孤帆远影碧空尽” 的怅然与壮阔,让人心生共鸣。

谈及选址李白文化园的考量,该剧总策划、总负责人,武汉传媒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音乐学教研室主任李雪峰老师解释道:“这里的独特优势,在于能实现‘景即舞台,观演合一’。园中真实的月色、水景与亭台,与李白诗中的意境天然契合,能让观众身临其境,真正达成‘人在诗中游’的沉浸体验。”

这场演出的精妙之处,在于让李白的诗从文字里 “活” 了过来,化作可听、可看的声音与画面。《将进酒》的豪情,经陈楚生作曲后更显炽热,演员们举杯痛饮、引吭高歌,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 的呐喊穿透夜色,直击人心;《月下独酌》则以细腻曲风演绎,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” 的孤独与浪漫,在歌声中被拆解成无数动人的片段。 此外,《秋风词》的婉转、《早发白帝城》的激扬…… 每首诗都拥有专属的旋律与表演语言。武汉传媒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的同学们,用现代音乐语汇勾勒出盛唐的音画,让观众在音符与诗句的共振中,触摸到李白 “诗仙” 的灵魂。

这场演出,是武汉传媒学院与江夏区乌龙泉街道李白文化园的一次深度联动。从策划到落地,该校学生将专业所学充分投入到文化实践中。音学 B2202 班的阎成悦分享道:“前期我们查阅了大量关于李白的资料,就是想让创作的歌曲更贴近他的生平与心境。”音乐专业的学生反复打磨每首诗乐的编曲,塑造出鲜活的“李白”与盛唐人物形象,让这场沉浸式体验从创意变为现实。

而这背后,是跨专业融合的匠心。李雪峰老师坦言:“整合中文、音乐、舞蹈三个专业时,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文学意境、音乐律动与肢体语言,融合成统一的艺术表达。我们通过组建联合创作组,以李白的五个人生阶段为共同叙事框架,定期开展专业互渗工作坊,最终实现了诗、乐、舞相互激发的沉浸式演出效果。”

当地方文旅资源与高校艺术力量碰撞,不仅为李白文化园开辟了全新的 “打开方式”,更让江夏的文化底蕴以年轻化、沉浸式的形式走向大众。

演出尾声,全体演员共唱《江夏行》,乐音在文化园的夜空中久久萦绕。这场以诗为舟、以乐为桨的文化漫游,不仅让观众 “遇见” 了行走在月光与山河间的李白,更见证了高校艺术实践与地方文化传承的精彩共生。

演出结束后,一场别开生面的游园活动延续了这份诗意与热情。该校学生演员化身文化 “NPC”,分散在园林的亭台水榭间 —— 或许会遇见抚弄古筝的乐者,琴声淙淙与夜色相融;或许会驻足于挥毫泼墨的学子案前,看笔走龙蛇间再现李白诗篇的气韵。他们不仅是表演者,更是可交流、可互动的文化使者,与观众一同沉浸式感受千年文脉的独特魅力。

上一条: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总结交流会|凝心聚力...

下一条:产教融合结硕果:我校文化管理学院携手大...